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98篇
  免费   7504篇
  国内免费   5003篇
电工技术   5309篇
综合类   6431篇
化学工业   7167篇
金属工艺   4007篇
机械仪表   4278篇
建筑科学   4861篇
矿业工程   2506篇
能源动力   1589篇
轻工业   6745篇
水利工程   2041篇
石油天然气   2053篇
武器工业   940篇
无线电   624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53篇
冶金工业   2016篇
原子能技术   1024篇
自动化技术   9245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925篇
  2022年   2436篇
  2021年   2955篇
  2020年   2122篇
  2019年   1467篇
  2018年   1576篇
  2017年   1735篇
  2016年   1548篇
  2015年   2576篇
  2014年   3157篇
  2013年   3771篇
  2012年   5073篇
  2011年   5029篇
  2010年   4926篇
  2009年   4767篇
  2008年   4962篇
  2007年   4637篇
  2006年   4121篇
  2005年   3515篇
  2004年   2538篇
  2003年   1644篇
  2002年   1582篇
  2001年   1481篇
  2000年   1235篇
  1999年   43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5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采用CO2激光点火装置联合高速摄影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凝聚相燃烧产物分析技术,研究了高氯酸铵(AP)含量对高Al富燃料推进剂中重要组分AP/Al一次燃烧过程中燃烧现象、引燃时间、燃烧扩散时间、燃尽时间、燃烧效率、颗粒团聚及凝聚相燃烧产物的表面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AP/Al混合粉体的燃烧过程均可分为表面引燃、燃烧扩散和火焰熄灭3个阶段,但各样品在不同燃烧阶段的燃烧现象存在明显差异。AP含量由10wt%增至30wt%,样品燃烧剧烈程度增强,燃烧过程中固相颗粒的溅射现象越加明显;在火焰熄灭阶段,各样品燃烧由以停留在样品燃面处的燃烧为主逐渐变为以溅射颗粒的燃烧为主,且随反应进行,燃面已燃固相颗粒最先熄灭,各样品表面引燃时间、燃烧扩散时间、燃烧持续时间均缩短,即燃烧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在AP/Al混合物中,铝粉的燃烧效率、凝聚相燃烧产物粒度及其团聚程度随AP含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2.
煤泥水中含大量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为其絮凝沉降带来较大的困难。为明确矿物性质对凝聚过程的影响机制,在应用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煤和高岭石颗粒间作用力的基础上,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监测了CaCl2用量为4.50 mmol/L时20 g/L的煤和高岭石的悬浮液在60, 100和150 r/min的搅拌转速下的凝聚过程。结果表明,颗粒间的静电作用力在颗粒表面间距2?200 nm范围内起主导作用,高岭石的电负性较大,在凝聚过程中更难发生靠近和碰撞;较高的转速可为颗粒提供较大的动量,有利于提高碰撞频率,缩短完成凝聚所需时间,实验条件下,煤和高岭石的凝聚时间分别由74和123 s缩短至47和89 s。疏水性作用力在颗粒表面间距小于2 nm的范围内起主导作用,决定了颗粒的黏附效率;煤因强疏水性,在碰撞后更易黏附,且能抵抗更高的流体剪切作用,可由19.32 μm凝聚形成100 μm的大凝聚体,而高岭石则因其亲水性难以得到较大粒度的凝聚体,均小于30 μm。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锌/低密度聚乙烯膜(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LDPE)中锌(Zn)向食品的迁移行为,探究其迁移规律。方法选取2种食品模拟物(3%乙酸及超纯水)及真实食品(食用白醋及瓶装水),在3种不同实验温度下(70、40及20℃),研究锌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表征纳米ZnO/LDPE膜的表面形貌。结果锌向酸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远远大于水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其中锌向酸性模拟物中的最大迁移率分别为22.7%,20.3%及18.6%(ZL-1,ZL-2及ZL-2#),向水性模拟物中的最大迁移率分别为9.9%,5.7%及4.9%(ZL-1,ZL-2及ZL-2#);锌向酸性食品的迁移量(1.59~5.03 mg/g)同样高于向水性食品的迁移量(2.98~24.60μg/g);随着纳米ZnO的初始含量变大迁移率变小;而偶联剂的加入对锌的迁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纳米ZnO浓度的增加,在薄膜中观察到纳米ZnO的不规则形貌。结论纳米ZnO/LDPE膜不适合在高温下包装食物,且其在酸性食品中的安全隐患高于水性食品。  相似文献   
54.
本工作报道了一种含新型八核铀酰(U8)团簇单元([(UO2)8O43-OH)22-OH)2] 4+)的草酸铀酰配合物, 该化合物中, U型有机配体链可以增强铀酰之间的交联度, 具有稳定多核铀酰团簇的作用。通过与另外两种含单核和双核的铀酰配位化合物比较, 发现八核铀酰团簇单元的形成是一个pH调控的过程。理化性质分析显示, 荧光、红外、拉曼的信号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叠和宽化, 表明八个铀酰离子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这与此多核铀酰团簇的近平面分子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5.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热解条件下半焦的燃烧性能和动力学特征,利用Ozawa法求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热解温度越低、保温时间越短时,半焦的燃烧性能越好;热解升温速率对半焦燃烧过程的反应程度影响不大;粒度越大,燃烧性能差异性越明显。热解温度对半焦燃烧性能影响较大,550℃是本研究中制备高燃烧反应性半焦的适宜热解温度。两种不同粒度原煤制得的半焦均随转化率增大,活化能减小。1~3 mm原煤在热解温度为550℃时所得半焦在燃烧过程中符合反应级数模型,化学反应为限制性环节,反应最概然机理函数为f(α)=(1–α)2。  相似文献   
56.
57.
为探究不同表面形貌对粗糙接触界面液体润滑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差分法结合雷诺方程和膜厚方程,研究阶梯形貌、波纹形貌、随机形貌和峡谷形貌4种不同粗糙接触界面液体润滑时的载荷分布及规律。研究发现:4种粗糙表面的三维载荷分布规律都与其表面形貌相对应,在波“峰”处载荷大,摩擦力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波“谷”载荷小,摩擦力随载荷减小而减小;4种粗糙表面的载荷随表面展开面积比的变化趋势却有所不同;随表面展开面积比的增大,阶梯形貌表面的载荷呈线性增大,波纹形貌表面的载荷基本不变,随机分布形貌表面的载荷呈增大趋势,峡谷形貌表面的载荷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补充现有表面形貌表征和流体润滑等相关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58.
针对相邻缺陷全聚焦超声成像混叠问题,结合低阶、宽有效频带自回归谱外推方法,压缩超声波时域脉冲宽度,实现亚波长级全聚焦(Total focusing method,TFM)成像分辨力。建立碳钢试块模型,设置两个中心间距1.8 mm,直径1.3 mm圆孔,选用中心频率2.25 MHz,32阵元相控阵探头采集全矩阵数据。针对全矩阵数据,选择自回归阶数为2,信号频谱最大幅值下降14 dB为有效频带,建立自回归模型并外推有效频带外的高频与低频成分,随后对全矩阵数据进行延迟叠加处理和TFM成像。仿真结果表明,低阶、宽有效频带自回归谱外推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准确性,TFM成像后可有效分离中心间距0.7λλ为超声波长)圆孔,保留缺陷横向位置信息的同时,定位误差不超过0.73%。对碳钢试块中相同位置及尺寸的圆孔进行试验验证,定位误差不超过1.06%,有效地提高TFM成像分辨力。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采用正交法优化柿果皮中总三萜酸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牛心柿"柿果皮为原料,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柿果皮中总三萜酸的含量,并从提取溶剂选择及其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和温度等方面,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提取柿果皮总三萜酸的最佳条件。结果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在超声功率240 W的前提下,提取溶剂为75%(V/V)的乙醇、料液比1:15(m/V)、时间45 min、温度50℃。在此条件下,柿果皮总三萜得率最高可达39.33mg/g。结论优化后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提取率高,适合提取柿果皮的总三萜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